马克思主义学院新

学院要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动态 >> 学院要闻 >> 正文



[实践教学]踏青祭扫映初心——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青年答卷
日期: 2025-04-09      信息来源:      点击数:

 为深化课程建设,落实学校关于清明节主题活动的实践要求,清明节期间,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组织教师及其所带班级学生开展“清明悟理·知行共生”主题实践教育活动,将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课堂搬到红色场馆、自然田野与传统民俗中。活动覆盖祭扫追思、生态保护、文化调研等多元实践形式,推动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。

 郑工学子们将理论融入实践,用脚步丈量信仰。以下是部分同学的实践剪影与感悟:


 冯康宁踏青过程中,登山时的脚步丈量、采摘时的触觉感知、植树时的土壤翻动,都是主体通过物质活动与自然建立对象性关系的过程。当我们在生态踏青任务中捡拾垃圾、制作落叶画时,不仅改变着自然的存在形态,更在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本质力量。这种物质性构建起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。


 薛禹哲:牡丹的千姿百态,正是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,每一朵牡丹都有其独特之处,又与其他花朵相互映衬,共同构成了牡丹园的壮丽画卷。而牡丹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凋零的过程,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质量互变规律。一开始的小小花苞,经过时间的积累,逐渐绽放出绚烂的光彩,最终又归于平静。每一代牡丹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不断进化、创新,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形态。这种不断否定自我、超越自我的精神,正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在观赏牡丹的过程中,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。我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也更加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认知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

  刘讯豪:在苏州,我看到了园林中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,体现了辩证统一的特征。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,自然与人工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。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看似对立的事物,其实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。



  刘佳乐在清明节祭扫中,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祭扫这一行为本身存在着共性的问题,如表达思念之情、传承祭祀文化等。而特殊性则表现在不同地区、不同人群的祭扫方式和理念有所差异。这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,我们既要尊重祭扫文化的普遍性内涵,又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殊性,推动祭扫方式向文明、绿色方向发展。祭扫现象背后是文化传承等本质,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。

  王冠皓探访武汉毛泽东旧居时深受触动:“煤油灯下诞生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诠释了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’的真谛,站在先辈工作过的庭院里,我真正读懂了实践论。”李杰在烈士陵园观察到生与死的辩证:“墓碑上的名字是生命的终结,却也是精神生命的开始。正如否定之否定规律,先烈用牺牲换取民族新生,这种转化震撼人心。”杜君正重读《红岩》时获得新解:“江姐受刑时的坚毅,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外化。当虚构人物与理论产生共振,红色经典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。”李阳涛在寝室看《建党伟业》后悟道:“旧中国各派尝试的失败与中共诞生,恰似否定之否定规律——历史总在螺旋式上升中找到正确方向。”吴畅在烈士陵园发现认知跃升:“触摸纪念碑的冰凉触感,比任何课本都更直接讲述何为牺牲。这种实践带来的情感冲击,让‘责任’不再是抽象名词。”

  这场贯穿山河大地、往来古今时空的特殊实践,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文字跃入心田。活动构建了“理论—实践—再理论”的闭环,86.7%的学生能准确运用矛盾分析法。这些鲜活实践印证着: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本里的铅字,而是春天的落英、陵园的松柏、扉页间的批注,更是青年用双手编织的当下与未来。同学们在踏青祭扫间触摸理论温度,于追思缅怀中筑牢信仰之基,真正实现了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(文/刘娜   图/学生实践报告


Copyright © zzut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8号 邮政编码:450044